几个经典的写作技巧

1. 心法:构造式写作

一篇好文章是怎么写出来的?

有人会说:是打磨出来的。

这样的人,可能会花上一整个下午,一行行地打,不断调整、修改,字斟句酌。如同做一锅汤,让它慢慢酝酿、翻滚,不断加料、去水,直到味道到达「正好」的程度,一切水到渠成。

有人会说:是修改出来的。

这样的人,可能会一口气把文章写完,然后放在一边,不管它。过一阵子,再回过头去看,细细修改、打磨一遍,甚至把大段大段的内容重写。直到满意了,再端出来。

这两种做法都没错。但我的模式不太一样,我称之为「构造式写作」。

什么叫「构造」呢?

举个例子:我平时不写作的时候,会在 Focused 清单里面,写上一些问题和关键词。再在碎片时间里,把它们拿出来,随意翻阅、发散,不求得到任何结果,就是让思维跑起来。

然后,再带着这种状态,去看书,聊天,浏览各种网站,乃至于在路上观察各种事物,不断切换和激发思维,让这些留存在脑海里的念头,跟各种文字、意象、关键字碰撞,产生各种灵感和火花。

接着,再把它们记下来,重复循环以上步骤,让这些灵感和想法,自由生根发芽,不断向外延伸。

直到它们形成一个个的「晶体」 —— 这些,我就称之为「知识晶体」。

然后,再进入第二步:在闲暇的时候,把尽可能多的「知识晶体」纳入视野,让思维不断流动,去构思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,用这些「知识晶体」,构建成一张小的知识网络。

下一步,就是把这个知识网络对外延伸出触点,跟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整合。

这就是一个「晶体化」和「系统化」的过程,也就是我所说的「构造」。

这样,当我写作的时候,就非常轻松:我不需要费力去寻找各种论据、方法,更不需要想办法,去剪裁和扭曲它们,来让它们适合我的论点—— 这是许多「套路式写手」爱做的事。你会发现,同样一个故事,他们总能从中读出很多哲理。

因为它们早就作为一块块的知识晶体,存放在我的知识体系里面。

我只需要找到适合的主题,构建出完整、严谨的逻辑框架,再把这些晶体「嵌入」框架里面即可。

从这个角度讲,写作输出的过程,其实也是学习的一环。是进一步内化和巩固「知识晶体」的过程。

图片

2. 工具:Scrivener

如果说只能推荐一款写作工具,我一定会推荐 Scrivener。

这是我试用之后,就毫不犹豫购买正版的软件(当然,正版比较贵,网上也有一些渠道,可以自行搜寻)。

Scrivener 有多强大呢?我主要只用到它的两个功能,但就是这两个功能,已经是无可替代的了。

1)片段式写作

在 Scrivener 中,文字的最小承载容器是「Text」,我将其译为「片段」。这些Text,在 Scrivener 中,是可以随意调整位置、层级的。

也就是说,你可以把这些 Text,理解为「积木」。而一篇文章,就是一块块积木拼成的整体。

无论一个案例,一个故事,一个理论,一个知识点,一个方法,都可以把它放到 Text 里面,随着写作的思路不断调整,直到呈现出最好的效果。

这种做法,尤其擅长我这种「构造式写作」的模式。

因为我的做法,是先划出文章的整体框架,再往里面填充内容。而采用 Text 的模式,我可以聚焦在每一块内容的书写,完全无需担心前后过渡、承接,致力于逻辑的梳理和构建。

直到理顺了逻辑,再把所有内容输出,全文进行润色。

于是,一篇文章就此生成。

很多读者会觉得我的文章逻辑性很强,其实很大原因来自于此:我都是先建筑好骨架和逻辑,思考好整体的脉络,再填充内容。

本质上,内容是为逻辑服务的。它们共同撑起了整个「系统」。

这是其一。

2)素材粘贴板

在 Scrivener 中,有一个默认的 Research 文件夹。

它的作用是什么呢?你可以随意把各种素材,比如论文、文章、页面,甚至书籍,贴到里面,作为你写作的引用和参考的来源。

这对于我来说,是一个极有用的功能。

我写一篇文章,可能会检索数十篇论文,精读5-10篇,提炼出有引用价值的内容,再加上翻阅各种书,寻找素材,援引论据 —— 可想而知,一篇文章下来,这些信息会有多零碎。

但有了这个功能,就非常简单了:在 Research 下,把论文文档直接拖进去即可。它会自动在 Scrivener 中建立一个副本,供我查询和搜索。

或者新建一个页面,打开电子书,截图,粘贴。我要的内容就呈现在里面了。

这样,在我写作时,就可以心无旁骛。任意时刻,需要援引素材,打开这个文件夹,找到对应内容,写进去,搞定。

这个功能,为我节省了大量时间和精力。再结合「构造式写作」,平时搜寻、构思选题时,就可以一直开着 Scrivener,看到合适的素材,直接贴进去,一步到位。

所以,我的文章里,你会经常看到各种案例、实验,其实都是平时积累起来的。

好的工具,节省的可能只是一两步的操作,却能帮助你更加专注。

图片

3. 积累:深度加工法

可能有同学会说:坐在电脑前,开着软件,遇到素材搜集起来,这当然没问题。但大多数时候,我们并没有这么好整以暇 —— 我们接收的信息,绝大部分是碎片的,杂乱的,如何把它们变成有价值的素材呢?

其实,这里有一个误区。

很多人会认为,学习最重要的是「记忆」。于是,他们会去学习各种记忆法,诸如记忆宫殿、口诀、序列……务求将学到的东西,最大程度地记下来。

还有一些人则相反。他们认为,好记性不如烂笔头,最好的记忆法就是「笔记」。于是,他们会做各种思维导图、XXX笔记法,打造自己的笔记系统。

但你会发现,无论是记忆法,还是笔记法,都可能存在一个问题:你记了,但需要的时候,根本想不起来。

举个例子:你要写「写作」,那么,如何从你几千条笔记里面,筛出所有跟「写作」相关的笔记?

要知道,很多内容未必含有「写作」两个字,但却是很有用的素材 —— 比如前面这段关于记忆的分析。

难道你要把笔记从头到尾看一遍?

更别说记忆了。实际上,人最大的问题,根本不是「记住事物」,而是「想起事物」。

那么,如何才能让有用的素材,在需要的时候能更高效地回想起来呢?这里就要用到「加工」。

简而言之,当我记下任何一个内容时,我绝不会觉得「它已经被记下来了」,就把它抛诸脑后。我会进一步思考:

  • 这个内容主要讲了什么?
  • 我可以如何复述它?
  • 我可能在什么场合用到它?

这就是我常说的:用「思考」代替「记忆」。

一样东西,你思考得越多,它被编码的线索也就越多,「触点」也就越多,故而,当需要的时候,你回忆起它的可能性,也就越高。

原理并不复杂,但很多人却做不到。原因很简单:思考永远是费脑子的。大家倾向的,都是「怎么样能不费脑子」。

殊不知,只有经过脑子加工的东西,才能真正为你所用。否则,只不过是在「囤积」而已,永远无法发挥它的价值。

这就是一种「深度加工」,又称「精细加工」,它是记忆的本质方式。

借由这种方式,可以达到什么效果呢?我未必记得所有素材的细节,但我能够记得:我曾经读到过什么东西,它可能对这个主题有用,我应该如何去找到它。

这么一来,就能最大限度地「压榨」素材的价值。

图片

4. 锻炼:挑战性阅读

最后,聊聊我平时使用的锻炼方法:挑战性阅读。

乍一看,它和「批判性阅读」很像,但两者是全然不同的。

批判性阅读,是指对读到的内容永远保持怀疑,不盲目相信,而是先检验,再接收。它的目的是保证信息的准确性。

但「挑战性阅读」则不然:它无关于信息的准确性,也不在乎你的理解是否正确,而纯粹是一种思维训练。

简而言之:对你所读到的内容,去问:

  • 它有没有可能是错的?
  • 如果它是错的,哪些地方可能存在问题?
  • 如果我要反驳它,我可以如何组织论据、构建逻辑?

当然,这并不意味着「任何时候」都要这样做:实际上,我一般会不定期匀出一点时间,可能是半小时,来进行一次「挑战性阅读」。

我会理清文章的逻辑,找出文章的主要内容、论述方式、论点和论据,然后站在对立面,去思考:我要如何搜集信息?如何组织信息?如何提出假设?如何进行针对性反驳?以及,我自己的逻辑能否站得住脚?

这种思维训练,绝不仅仅是停留在「思考」的层面 —— 你要真的去行动,去搜集信息,检验自己的想法和假设是否正确 —— 这样才有作用。

无论你最终的结果,能否支持自己的假设,经过这么一个过程,不但能帮你加深对文章的理解,站到更高的视角去看待和剖析,也能不断提高你的思维能力。

慢慢将这种能力内化,当你需要思考、构思时,就不再有任何困难。

滚动到顶部
在线客服